Arch linux安装过程整理
整理一下这个教程便于以后可以无脑重装Arch Linux,美滋滋啊。
准备以及分区
1.准备
准备内容
USB stick
Arch Linux ISO image
创建启动盘
On windows: Rufus
On linux:
dd if 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> sdx代表你的U盘,可以用lsblk命令查看得到。
接下来就是设置bios启动方式,教程基于UEFI+GPT的引导启动方式。请自行设置。
**设置USB为下一次的引导路径,然后重启之后我们就能进入Arch安装环境了**
查看EFI mode是否开启
`efivar -l`
如果有输出,就说明已经开启。
**2.分区**
`lsblk`
gdisk /dev/sdx (x representing your drive)
x # into expert mode
z # clear the disk
y # confirm
y # confirm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创建分区
**分区设定如下:**
sda
- sda1(boot partition)
- sda2(our swap partition)
- sda3(our root partition)
- sda4(our home partition)
**使用cgdisk分区:**
`cgdisk /dev/sdx`
[New] Press Enter
First Sector: Leave this blank ->press Enter
Size in sectors: 1024MiB ->press Enter
Hex Code: EF00 press Enter
Enter new partition name: boot ->press Enter1
2
3**boot分区**的Hex Code为**EF00**,千万不要弄错,有些资料会说是EF02,实测EF00才有效。
arch wiki上说boot分区分配200-300mb就行了,但是为了以后的双系统等未知需求,分配1Gb。
[New] Press Enter
First Sector: Leave this blank ->press Enter
Size in sectors: 8GiB ->press Enter
Hex Code: 8200 ->press Enter
Enter new partition name: swap ->press Enter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**swap分区**的Hex Code是**8200**。
swap分区的开启与否以及大小设置一直是争论焦点。这里贴出参考:
[askubuntu\_swap](https://askubuntu.com/questions/49109/i-have-16gb-ram-do-i-need-32gb-swap/49130#49130)
[serverfault\_swap](https://serverfault.com/questions/5841/how-much-swap-space-on-a-2-4gb-system)
下面建立root分区和home分区。两者Hex code都是默认的**8300**。
如果不独立设置home分区,就可以直接把剩余空间都设置为root分区。
如果设置独立的home分区,可以分配30G左右给root分区,剩余空间分配给home分区。
分区全部建立完毕之后,我们就要设置分区格式了。
```shell
mkfs.fat -F32 /dev/sda1
mkswap /dev/sda2
swapon /dev/sda2
mkfs.ext4 /dev/sda3
mkfs.ext4 /dev/sda4
3.安装Arch 以及配置启动
挂载分区
1 | mount /dev/sda3 /mnt |
设置mirrorlist
学校有ipv6的学生可以用清华的源,ipv6直连,美滋滋。
nano /etc/pacman.d/mirrorlist
然后在最前面加上
1 | # Tsinghua |
然后安装系统
1 | pacstrap -i /mnt base base-devel |
然后创建fstab文件到新安装系统:
1 | genfstab -U -p /mnt >> /mnt/etc/fstab |
可以通过nano /mnt/etc/fstab
查看是否创建成功
接下来就可以切换到我们新安装的系统了
arch-chroot /mnt
接下来设置语言,linux下界面语言还是用英文吧。
nano /etc/locale.gen
然后取消掉en_US.UTF-8
和zh_CN.UTF-8
前面的注释。
使其生效:
locale-gen
接下来设置语言:
1 | echo LANG=en_US.UTF-8 > /etc/locale.conf |
设置时区:
ln -s /usr/share/zoneinfo/Asia/Shanghai > /etc/localtime
请自觉使用tab补全以免出错。
设置硬件时钟:
hwclock --systohc --utc
设置主机名:
echo hostname > /etc/hostname
然后编辑pacman.conf
取消multilib前面的注释:
这个是为了在64位机器上运行32位程序
1 | [multilib] |
然后强烈推荐添加的yaourt
1 | [archlinuxfr] |
一定要注意大小写。
必须添加的archlinuxcn源,里面有很多中国特色软件,比如网易云、有道词典之类的,同样推荐清华源。
1 | [archlinuxcn] |
然后安装archlinuxcn-keyring
包以导入GPG key。
这个时候就可以保存pacman.conf
文件了。
设置root账户的密码:
passwd
添加日常用户:
useradd -m -g users -G wheel,storage,power -s /bin/bash yourusername
设置密码:
passwd yourusername
然后是设置sudoers:
EDITOR=nano visudo
然后取消注释:
%wheel ALL=(ALL) ALL
然后让使用sudo命令的用户必须输入root密码:
Defaults rootpw
然后就可以保存文件了。
安装补全命令:
pacman -S bash-completion
- 安装引导
确保EFI变量被挂载
mount -t efivarfs efivarfs /sys/firmware/efi/efivars
使用Gummiboot作为我们的启动管理,这个已经整合到了bootctl/system-boot里,所以安装方式为:
bootctl install
下面,我需要把/root分区的PARTUUID加入到启动设置里:
blkid -s PARTUUID -o value /dev/sdxY
x代表设备代号,本次为a,Y是/root partition的排号,本次为3.
然后添加gummiboot manager配置文件:
1 | nano /boot/loader/entries/arch.conf |
保存并退出
添加intel支持:
pacman -S intel-ucode
然后写入到启动管理设置里:
1 | nano /boot/loader/entries/arch.conf |
这个时候基本的操作已经完成了,我们可以重启试试了。
1 | exit |
5.安装xfce4桌面环境
1 | sudo pacman -S mesa |
安装完成,可以使用了。美滋滋。
6.安装Tex Live
1 | yaourt -S texlive-most |
安装完成之后使用tex --version
测试:
1 | -<%>- tex --version |
使用texstudio编写测试文件:
新建test.tex,内容如下:
1 | \documentclass{article} |
Build & View查看运行结果,正常结果如下: